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
- 蛋白本身被降解了,可以存在一些不利于该蛋白稳定的蛋白酶
- 翻译起始位点的问题:如果一个类似于核糖体结合位点(AAGGAGG)的序列加上适当的间隔序列出现在了ATG密码子上游,降解就会有可能出现。解决的方法可以采用两端都带有融合标签的载体,例如pET系列部分载体在N-端和C-端都有His-Tag融合标签。这样,全长蛋白就可以通过提高咪唑浓度,在洗脱时将截短蛋白与全长蛋白区分开。或者在蛋白两端采用不同标签,进而通过亲和纯化的方式得到全长蛋白。
- 影响蛋白稳定性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与N端Met相邻的氨基酸,即N端原则,当下列氨基酸出现在N端时: Arg、Lys、Phe、Leu、Trp和Tyr 蛋白的半衰期较短,蛋白会存在不稳定降解的问题,特别是Leu,当它出现在第二个位置上时,蛋白极度不稳定。在选择克隆位点时, Nco I 和Nde I都是 是一个比较好的N端的克隆位点选择,而使用NdeI的时候就要特别留意Leu的出现。